《共产党宣言》中文初版如何问世? | 社会科学报建党百年·音频专题
迎接建党百年·特别音频专题
这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怎么传播到中国的?又是谁第一个把它全文翻译成中文的?
原文 :《共产党宣言》中文初版问世的经过
作者 | 黄显功
图片 | 网络
自《共产党宣言》1848年在伦敦正式出版,170多年来,人类社会经历了种种社会思潮的动荡,经历过无数风云变幻,唯一不变的是对和平幸福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
而这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又是怎么传播到中国的?又是谁第一个把它全文翻译成中文的?
五四运动前后,新思想、新理论层出不穷,风起云涌。这时期的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社会影响面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为知识分子与进步青年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创造了社会条件,随着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译文的涌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逐渐深化。此时,《共产党宣言》片断文字和部分章节的翻译,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与理论渴望。因此,陈独秀认为应尽快把《共产党宣言》全文翻译出版,以适应时代的召唤。
当时,担任上海《星期评论》主编的戴季陶也曾计划找人翻译《共产党宣言》,并在《星期评论》上连载。《民国日报》主笔邵力子得知此事后,极力支持,向戴季陶举荐了陈望道。陈独秀当时正在上海主编《新青年》,知道邵力子推荐的陈望道精通英文和日文,同时具备马克思主义常识,又是新文化的倡导者之一,也极表赞同。于是,戴季陶向陈望道提供了《共产党宣言》的日译本,陈独秀请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共产党宣言》的英译本,一起供陈望道作为翻译的底本。
1919年冬,陈望道回到故乡分水塘村,在偏僻的柴屋里冒着严寒集中精力翻译《共产党宣言》。到1920年4月,陈望道译完了《共产党宣言》,此时,他接到了《星期评论》编辑部邀他到沪任该刊编辑的电报。于是,陈望道带着《共产党宣言》的译稿来到上海,将译文和日文版、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交给李汉俊,请他校阅,再转请陈独秀审定。陈独秀对此译稿非常满意,将文稿交给戴季陶,准备在《星期评论》上连载。不料,该刊因“言论问题”遭到查封。
当时陈独秀在沪正主编《新青年》杂志,编辑部只有他一人独当编务,于是就请陈望道前来协助参与杂志的编辑,两人同住于环龙路。此时,共产国际东方局派俄国人维经斯基作为代表来华,联系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经李大钊介绍,维经斯基抵沪与陈独秀见面,共商建党之事。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陈望道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陈独秀在筹建中国共产党时,深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中译本相当缺乏,因此与维经斯基商议,筹措经费印刷《共产党宣言》译稿。经维经斯基提供经费,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租了一间房子,建立了一家名为“又新印刷所”的小印刷厂,以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初版的《共产党宣言》首印一千册。此书三十二开,封面以红色印刷书名与马克思肖像。这是我国的印刷品上第一次出现马克思肖像。此书一经发行,很快售罄。同年九月又印了第二版,改正了首印本封面错印的书名,书封上的书名和马克思肖像也由红色改为蓝色。当时,为了能让读者买到《共产党宣言》,陈独秀等人于1920年9月30日巧妙地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编了一个通信形式的新书广告:
你们来信问《陈译马格斯共产党宣言》的买处,因为问的人多,没功夫一一回信,所以借本栏答复你们的话:一、“社会主义研究社”,我不知道在哪里。我看的一本,是陈独秀先生给我的;独秀先生是到“新青年社”拿来的,新青年社在“法大马路大自鸣钟对面”。二、……凡研究《资本论》这个学说系统的人,不能不看《共产党宣言》,所以望道先生费了平常译书的五倍功夫,把彼全文译了出来,经陈独秀、李汉俊两先生校对……
《共产党宣言》在几个月里重印了十几次。《共产党宣言》出版后不到一年,中国共产党在沪诞生。
陈望道所译的《共产党宣言》初版时,虽然在形式上只是一本普通的小册子,既没有精美的装帧,也没有采用优质纸张,但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犹如一面光辉的旗帜,指引中国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开创了中国社会的新天地。毛泽东在1936年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西行漫记》,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131页)即其在1920年夏秋读到的《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其他一些中国革命的领导人也曾提到《共产党宣言》对自己的影响。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267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疫情加剧全球业已存在的“学习危机”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阶层劣势,如何影响个人与社会发展?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宋志坚:从“黄旗加身”到“黄袍加身”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巨头”企业应该承担更大的民族复兴责任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陈志强:德意志何以成为今天的德国?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新金融服务,正推动年轻人非理性消费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⑩全球减贫倒退折射新社会问题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⑨人口出生率出现两极化倾向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⑦新科技浪潮亟需新伦理规范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⑥线上线下教育呈现系统性问题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⑤“碳定价”为气候问题辟新径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④双重失业与远程办公改写就业市场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③政府治理呈现权力扩大趋势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②经济萧条与货币放水带来双重风险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①疫情引发公共卫生体系反思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疫情冲击下,哪些企业赢了,哪些输了?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疫情会导致婴儿骤减,还是迎来婴儿潮?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许知远:边缘随时可能变成进入舞台的空间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历史政治学:发展中国政治学的新路径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黄铭:从“物”的世界观到“事”的世界观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新型零工”如何影响我国未来就业方式?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人口老龄化,将如何影响中国的未来?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蓝天是他的归宿和梦想:纪念圣埃克苏佩里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大咖们都说了啥?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这位18岁的姑娘,开创了科幻小说的时代